9月11日,18:30,干士·成昊的新系列“蝶”登陸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秋季),以“江服日”亮相北京798·751園區中央大廳,上演一場描摹生命圖騰的“化繭成蝶”。整場大秀從苗族古歌中極具代表性的“蝴蝶媽媽”傳說汲取靈感,持續以非遺蠟染技藝為核心,結合繩結、編織與3D打印等多元工藝,躍動鮮活的設計筆觸再次強調“非遺不是標本,而是活的細胞”,以質樸雋永的非遺傳承人之姿完成了當代時裝敘事的文化破繭。
有意味的是,設計師成昊對設計語言的延伸與迭代,不斷突破觀眾固有的工藝認知。本季他提出了“蠟染+”的概念,打破非遺之間不同工藝的壁壘,將蠟染、繩結、編織等融匯在同一設計語境之下,以當代審美和開放的心態將3D打印技術無縫融入非遺創作,使非遺立體化,巧妙解讀厚重歷史文明與時下消費者的“讀取時差”。
成昊營造的秀場,是一方神秘且蘊含生命力的繭中世界,黑暗中的微光,有吟唱古歌的縹緲,似乎能嗅到藍靛植物染料的氣味,無需刻意打造,設計師講述的生動故事里有突破通感的流動意蘊?!昂麖臈髂拘恼Q生,與水泡游方結合生下十二個蛋,經鹡宇鳥孵化出姜央(苗族始祖)、雷公、龍王等十二神,成為生命起源與萬物繁衍的象征?!斌w現了苗族“萬物有靈,生息與共”的民族信仰。光源漸亮,一位身著傳統苗族服飾的蠟染傳承人緩緩走上舞臺,靛藍色的底布上,細密的蠟紋勾勒出簡約的蝴蝶雛形,針腳細膩的苗繡銀飾隨著步伐輕輕晃動,細碎的聲響里,是非遺技藝傳承千年的有關生活的韻律和步調。
秀場的聽覺氛圍更將這份“生活韻律”具象化:現場并非單一的現代配樂,而是交織著丹寨寧航蠟染團隊48位畫娘的實時清唱,她們把平日隨口哼唱的苗族老調自然融入旋律之中,古老的苗族音樂與現代節奏碰撞出獨特張力。這份源于手作日常的歌聲,帶著蠟染工藝的質樸溫度,與舞臺上的服飾、圖騰呼應,讓“非遺活在當下”的感受透過聽覺直抵人心。
本季,成昊“非遺+非遺”、“非遺+現代科技”的創作空間呈現出繁復又和諧的工藝秩序,比如編織,白色線編織的胸衣、頭飾、領口裝飾等,通過經緯線交錯、打結等方式,塑造出鏤空、立體的圖案,有的呈現葉脈、羽毛等造型,線條細膩且富有層次感讓蝴蝶的造型更加鮮活;像黑色網紗服飾,網眼由繩結編織而成,結構緊密又具通透感,搭配的白色編織胸衣,編織紋理清晰,展現手工技藝。原本平面、沉靜的蠟染圖騰在繩編、結藝的裝點下變得立體生動,3D 打印技術創造出的獨特造型與紋理,為服裝增添了靈動感與科技魅力。這些或立體或飄然靈動的工藝細節在蠟染基底的暈染下碰撞出新的邊界:款式與使用場景、功能性的拓展為非遺活化打下堅實基礎。
成昊坦言,非遺是他創作的根與靈魂。作為江西服裝學院青年教師,他以“產學研融合”推動非遺傳承:日常教學中,將蠟染技藝、苗族古歌文化融入課程,帶學生深入苗鄉走訪手藝人;此次“蝶”系列大秀,正是他將課堂“非遺創新設計”理念落地的成果,為學生提供傳統與現代碰撞的設計范本,也助力院校在非遺活化與時尚教育結合上穩步邁進。
針對非遺“叫好不叫座”的現狀,他希望借現代秀場吸引大眾關注非遺與手藝人,改善其生活,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他強調,設計并非單純復原或創新,而是保留精華、去除陳舊,將古老圖騰與植物染色技術融入現代生活場景,讓非遺走進日常著裝。這項由苗族女性代代相傳、承載著生活故事與民族智慧的2500年工藝,得以在他的設計與教學中延續活力 。在成昊過往的八年蠟染設計生涯中,每一個系列都從非遺蠟染中汲取圖騰靈感,或源于與手藝人相處的難忘瞬間。本季的“蝶”已破繭,標志著一個新的時機,蘊含著手藝人質樸的生活祝愿。
謝幕時,模特魚貫而出,非遺傳承人身著蝴蝶禮服再次回到起點,一同謝幕,傳承人合唱的《藍蓮花》旋律響起,大屏幕上出現團隊所有蠟染傳承人的合照,肩負使命的非遺傳承人成昊展示的不止是服裝,他的每一次呈現,探討的都是關乎非遺發展的重大議題,在文化價值與消費趨勢之間找尋平衡的努力,為手藝人的生活改善而加強實用性的設計探索,也是作為江服教師為學與研打開的“蝶”變之門。